资讯

长安跨越车辆有限公司生产车间。

近日,走进位于万州经开区九龙园的重庆市九龙万博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。眼前,数十个庞大的圆柱形罐体林立,刚刚生产出来的氧化铝正陆续装袋,随即转运上车通过公路、铁路发往全国市场,热闹繁忙的生产景象扑面而来。

“去年完成产值167亿元,各项指标创下新高。今年一季度产值达42亿元,实现‘开门红’。”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余翼说,九龙万博氧化铝在国内市场份额持续扩大,销售稳步增长,并带动港口、物流、建材等相关行业发展。

不仅仅是九龙万博。风和景明的日子,行走在万州大地——工业园区,马力十足、生机勃勃;企业车间,智慧赋能、绿色转型,创新成果捷报频传,民营经济发展活力满格、创新动能满格、开拓势能满格,绘就一幅势能澎湃的高质量发展图景。

起笔不凡,落笔精彩。近两年来,全区上下坚定发展民营经济的信心决心,统一思想、凝聚共识,齐心协力、共同努力,全力打造区域最佳营商环境助力民营经济行稳致远。2024年,民营经济贡献了全区60%以上的GDP和80%以上的新增就业。今年一季度,全区民营经济市场主体达14万户,占市场主体比重达98%,民营经济“生力军”和“助推器”的作用日益凸显。

支持“实打实” 发展活力澎湃不息

关键词:操心事、烦心事、扰心事,有人想、有人惦,有人办

仲夏见晓,暖阳如织。迎着清晨的暖阳,重庆友友利鸿玻璃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宜骏来到公司,开始了一天忙碌的工作。

“经信委、工商联等部门多次派专人到厂里了解情况,将政策送上门,服务送到家。了解到公司面临融资难的困难后,及时协调了500万元贷款,缓解了资金压力,现在公司订单充足,发展顺风顺水。”说起政府对企业实打实的帮助,李宜骏很开心。

其实,友友利鸿的故事只是我区牢固树立抓民营经济就是抓转型升级、抓高质量发展的工作理念,坚持企业为本、服务为先,助推全区民营经济行稳致远的一个缩影。

为进一步提振民营经济发展信心、激发市场主体活力,万州区委聚焦民营企业堵点、卡点、难点问题,持续丰富政策、服务、要素供给,出台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33条,落实“个转企”“小升规”一次性奖补等激励政策,兑付民营企业补助资金2700余万元,建立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,推动文杰船务新能源船舶等7个项目获得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支持,获贷总金额1.6亿元、位居全市第3位。开展破除市场准入壁垒、行政执法领域突出问题整治、涉企违规收费整治等打造区域最佳营商环境十大专项行动,全力以赴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壮大。

“现在我们民营企业的操心事、烦心事、忧心事,有人想、有人惦、有人办。”李宜骏笑着说。

这样的暖心服务并非个例。在政策春风的吹拂下,万州民营企业正释放出蓬勃活力。

厚植沃土风正劲,民企发展绽新姿。仲夏时节,走进万州各个工业园区、企业车间,忙碌劲儿、火热劲儿成为主旋律,强劲的发展脉搏持续跳动。红火的不只是生意,活力满格的还有数据——从生产线到统计线,一组组跃动的数字成为万州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最有力的注解。

2024年,民营经济贡献了全区60%以上的GDP和80%以上的新增就业。今年一季度,全区民营经营主体达14万户,占全区市场主体比重达98%;完成民间投资22.98亿元、占我区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35.98%,民营经济已经成为万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支撑和重要力量。

服务“升级版” 创新驱动方兴未艾

关键词:“零距离”“零延误”“零障碍”“无事不扰”“有事必到”

“公司向相关部门申请农业用电,需要6个单位签字盖章,前前后后只用了一个小时就搞定。”派米良农业公司负责人冉云拿出两份盖满了公章的申请书说。以前,企业如果有什么事需要审批,他会急得彻夜难眠,心里直发怵。现在好了,企业越来越多地享受到“马上办、网上办、就近办、一次办”的服务。

“现在的万州,不仅人才、政策等要素应有尽有,政府也是实实在在帮企业破难题、解烦忧,企业安安心心发展生产。”冉云告诉记者,公司在因资金紧张发展受阻、为融资难忧心的时候,相关单位及时对接,公司随后获得300万元的低息贷款,缓解了企业的资金压力,生产很快恢复正常。

冉云说,这些摸得着看得见的暖心服务犹如“雪中送炭”,为公司在万州发展提供了生生不息的内生动力。去年,公司的营收比往年同期增长了30%。短短几年时间,业务范围从万州扩展到包括湖北利川在内的周边10多个区县。

近两年,为不断改善民营企业发展环境,助力民营经济行稳致远,我区迭代出台优化营商环境系列举措,持续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,推进39件涉企“一件事”主体服务全程网办,政务服务事项一窗受理率、网上可办率分别达100%、90.6%;率先实现沪渝政务服务事项远程通办,与上海市黄浦区通过“虚拟窗口”远程办理了全市第1件企业开办事项。重磅推出“签约即供地”“拿地即开工”等改革举措,贴心出台原水水价、“白名单”工业企业水价等优惠政策,工业用水综合销售价格降至每立方米1.28元。

同时,首创转型金融万州标准并持续迭代升级,建成全市首个企业碳账户平台,累计为企业发放贷款80.86亿元。深入开展“千企万户大走访”活动,小微企业走访覆盖率达100%,放贷金额33亿元。深化“大综合一体化”行政执法改革,全区执法事项综合率达69.3%、检查频次降低30%以上。以“零距离”服务打破政企围墙,用“零延误”绿色通道刷新审批时速,借“零障碍”“无事不扰”“有事必到”全链护航破除发展藩篱、守护企业成长。

通过一系列举措,推动全区民营经济呈现出快速健康发展的态势。仅2024年一年,全区新培育市级科技型民营企业359家、累计达1494家,认定国家高新技术民营企业25家、总数达138家,涵盖食品医药、智能装备、汽车制造、电子信息等多个领域。全区民营高新技术企业、科技型企业数量占全区比重超90%,“专精特新”民营中小企业占全区比重达89.4%,民营企业贡献了80%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,民营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动力强劲。

水深则鱼悦,城强则贾兴。2024年,民营经济贡献了全区60%以上的GDP、55%以上的税收收入、80%以上的新增就业,民营企业进出口额占全区进出口总额超80%。今年一季度,全区民营经营主体达14万户,占市场主体比重达98%;实现税收收入13.51亿元、同比增长26.9%;完成民间投资22.98亿元、占我区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35.98%,民营经济发展活力充沛、创新动能强劲、开拓势能持续攀升,已经成为万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支撑和重要力量。